潍坊市兽用体外诊断试剂研发重点实验室,工作室现有成员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主要致力于一线人才培养。
一、建设思路
紧密围绕潍坊市乃至山东省畜牧兽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路径,聚焦兽用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实验室依托高职院校的应用研发优势,秉承“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原则,旨在构建一个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行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平台。
实验室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注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致力于提升兽用体外诊断试剂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建设目标
1.总体技术突破目标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兽用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技术创新中心。我们计划在3-5年的建设期内,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新型分子诊断标记物发掘、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集成、智能化诊断设备配套试剂开发等方向实现原创性突破。力争成功研制出3-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兽用体外诊断试剂(如荧光PCR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ELISA检测试剂盒等),并推动实现产业化转化,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2.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目标
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实施首席科学家(PI)负责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2-3名学术带头人或行业领军人才,培养5-10名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固定研究骨干。同时,实验室将成为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每年为社会输送一批熟练掌握诊断试剂研发与生产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目标
平台建设方面,实验室将依据潍坊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建成专业化的实验场地,并配备先进科研仪器设备。我们将积极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山东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面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实验室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4.产业推动与行业服务目标
在产业推动与行业服务上,实验室立志成为推动区域兽药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将深度聚焦行业发展瓶颈,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承接横向课题、提供技术咨询与检测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目标是与3-5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集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显著提升潍坊市在兽用诊断试剂领域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5.可持续发展与机制创新目标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将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高效协同的现代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通过争取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筹措运行经费,保障实验室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实验室将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并最终力争在建设期内成功升级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跻身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序列。
三、建设内容
1.聚焦核心技术,明确研发方向与规划
实验室将紧密对接国家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立足潍坊市雄厚的畜牧产业基础,确立三个层次分明、应用导向明确的核心研发方向:
重大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聚焦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动物疫病,重点开发现场快速检测(POCT) 产品。研究方向包括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纳米抗体的制备、新型核酸等温扩增(如LAMP、RPA)技术的应用、以及配套的便携式智能化读卡设备的试剂集成,旨在突破现有检测技术对实验室环境和专业操作人员的依赖,为基层兽医站和大型养殖场提供“分钟级”的现场解决方案。
宠物经济相关诊断试剂研发:针对蓬勃发展的宠物医疗市场,开发用于犬猫常见传染病(如犬细小病毒、猫瘟病毒)、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遗传病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试剂盒。侧重提升检测的灵敏度与精准度,推动多指标联检( multiplex detection)技术平台的建设,满足宠物诊疗机构对高效、全面诊断工具的需求。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发:服务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前端监控,致力于开发用于检测畜禽产品中抗生素、激素、违禁添加物等残留的免疫层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检测试剂。重点攻克复杂基质干扰的消除、多残留同时检测等关键技术,为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通量的筛查工具。
通过这三大方向的纵深研究,实验室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产品转化”的完整创新链。
2.强化人才核心,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
人才是实验室发展的第一资源。实验室将构建一支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产业导师”组成的,结构合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团队。计划在3年内建成一支固定人员不少于15人的研发团队,其中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比例不低于60%,同时,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资深工程师、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访问研究员。实施“引育并举”策略,一方面,采用“柔性引进”方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学术委员会主任,指导战略方向;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校企联合课题、赴企业挂职、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视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将实验室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实践平台,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参与试剂研发、工艺优化、质量评价等具体环节,为行业输送大量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完善基础设施与实验条件建设
依据《潍坊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实验室将着力提升硬件条件:确保实验室拥有相对独立集中的科研场地,并合理规划布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检测室、细胞房、标准洁净区等功能区域,重点购置高荧光定量PCR仪、酶标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关键设备。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符合条件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4.构建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机制
实验室将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建立“需求导向、企业参与、协同攻关、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吸引企业投入资金共同研发;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入股等形式推动诊断试剂成果的产业化,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实验室名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面向行业提供检测服务、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扩大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
5.健全运行管理与开放交流机制
实验室将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采用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机制。配备专职辅助科研与管理人员,负责仪器维护、财务处理和日常事务;每年派实验室成员定期参加学术会议;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建立年度考核制度,接受市科技局定期组织的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后续支持挂钩。